Copyright © 2003-2019 上海申岢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,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12006号-5 友情链接:
上海动平衡机
搜索


主轴动平衡机加工中的“配重块”安装工艺及精度控制
- 分类:行业新闻
- 作者:申岢编辑部
- 来源:上海申岢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
- 发布时间:2025-04-24
- 访问量:18
在主轴动平衡加工中,配重块的安装工艺及精度控制是确保旋转部件(如电机主轴、涡轮转子等)高速运转时减少振动、提高稳定性的关键环节。以下是该工艺的核心步骤及精度控制要点:
一、配重块安装工艺流程
- 初始不平衡量检测
- 使用动平衡机对主轴进行测试,通过传感器测量初始不平衡量的相位(角度)和幅值(大小)。
- 数据通过频谱分析确定不平衡量的分布(单面或双面平衡)。
- 使用动平衡机对主轴进行测试,通过传感器测量初始不平衡量的相位(角度)和幅值(大小)。
- 配重块位置确定
- 根据检测结果,利用动平衡机的计算系统(如影响系数法)确定配重块的安装角度(相位)和所需质量。
- 对于双面平衡,需分别在两个校正平面(通常为转子两端)进行配重。
- 根据检测结果,利用动平衡机的计算系统(如影响系数法)确定配重块的安装角度(相位)和所需质量。
- 配重块选择与加工
- 材料选择:常用不锈钢、铝合金或高密度合金,需保证密度均匀且耐腐蚀。
- 形状设计:根据安装位置的空间限制,可采用扇形块、螺钉配重或钻孔去重(减重法)等方式。
- 材料选择:常用不锈钢、铝合金或高密度合金,需保证密度均匀且耐腐蚀。
- 配重块安装方式
- 机械固定:通过螺栓、卡槽或焊接固定,需确保紧固力矩一致,避免松动。
- 胶粘固定:使用高强度环氧树脂胶,适用于轻量化或无法钻孔的部件,需注意胶层厚度对平衡精度的影响。
- 可调式配重:采用滑块或螺纹微调结构,便于后期修正。
- 机械固定:通过螺栓、卡槽或焊接固定,需确保紧固力矩一致,避免松动。
- 验证与修正
- 重新启动动平衡机,验证剩余不平衡量是否达到ISO 1940/1或G标准(根据转速分级)。
- 若未达标,需通过微调配重块位置或质量进行补偿,直至满足精度要求。
- 重新启动动平衡机,验证剩余不平衡量是否达到ISO 1940/1或G标准(根据转速分级)。
二、精度控制关键点
- 测量系统校准
- 定期校准动平衡机的传感器和信号采集系统,避免零点漂移或信号干扰。
- 确保主轴夹持同轴度误差≤0.005 mm,避免装夹误差导致测量失真。
- 定期校准动平衡机的传感器和信号采集系统,避免零点漂移或信号干扰。
- 配重块加工误差控制
- 质量误差:配重块的实际质量与理论值偏差需≤1%(高精度场合需≤0.5%)。
- 安装相位误差:角度偏差控制在±2°以内,高速主轴需≤±0.5°。
- 质量误差:配重块的实际质量与理论值偏差需≤1%(高精度场合需≤0.5%)。
- 动态补偿技术
- 采用“试重法”或“影响系数法”动态修正配重参数,优化配重效率。
- 对于复杂转子系统,需考虑温度、离心力导致的形变对平衡的影响(如高温环境下的材料膨胀)。
- 采用“试重法”或“影响系数法”动态修正配重参数,优化配重效率。
- 工艺环境要求
- 控制车间温湿度(建议20±2℃,湿度<60%),减少热变形和材料吸湿影响。
- 避免外部振动源干扰测量结果。
- 控制车间温湿度(建议20±2℃,湿度<60%),减少热变形和材料吸湿影响。
三、常见问题及解决
- 剩余不平衡量超标
- 原因:配重块安装相位偏移或质量误差。
- 措施:使用激光相位标记精准定位,采用高精度天平称重复核质量。
- 原因:配重块安装相位偏移或质量误差。
- 配重块脱落
- 原因:螺栓松动或胶粘剂失效。
- 预防:螺栓需涂螺纹胶并定扭矩紧固;胶粘剂固化前进行预平衡。
- 原因:螺栓松动或胶粘剂失效。
- 多阶振动干扰
- 现象:高速下出现高阶不平衡振动。
- 方案:采用模态分析优化配重位置,避开共振频率区域。
- 现象:高速下出现高阶不平衡振动。
四、总结
配重块安装的精度直接影响主轴寿命和运行稳定性。需结合高精度测量、严格的工艺规范及动态补偿技术,确保剩余不平衡量满足标准(如G2.5级适用于一般电机,G1.0级用于精密机床)。对于超高速主轴(>10万rpm),还需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和材料蠕变,采用全自动平衡系统实现实时校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