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卧式动平衡机校正传动轴的步骤
- 分类:行业新闻
- 作者:申岢编辑部
- 来源:上海申岢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
- 发布时间:2025-10-18
- 访问量:2
卧式动平衡机校正传动轴的步骤 一、设备预检与工件定位 在启动校正流程前,需对卧式动平衡机进行系统性预检。首先检查驱动电机的润滑状态与皮带张力,确保传动系统无异响;随后验证传感器的灵敏度及信号传输线路的完整性。将传动轴平稳放置于平衡机主轴上时,需采用三点支撑法,通过百分表微调轴向间隙至0.02mm以内,同时利用激光对中仪校正径向偏差,使轴端面与平衡机基准面形成精确的共轴线。
二、动态参数采集与矢量分析 启动平衡机后,传动轴将以预设转速(通常为工作转速的60%-80%)匀速旋转。此时,加速度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将同步捕捉轴系振动信号,数据采样频率需达到5kHz以上以确保频域分析精度。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谱图,重点识别与转速频率成整数倍的特征谐波。在矢量分析界面中,不平衡量以极坐标形式呈现,需特别关注幅值超过0.1mm/s²的振动峰值及其相位角分布。
三、配重方案优化与实施 根据矢量分析结果,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(DFT)算法计算最优配重位置。对于多级传动轴,需建立轴系刚度矩阵模型,通过迭代计算确定各节点的剩余不平衡量。配重实施时,优先选择钻孔去重法:使用数控钻床在指定位置加工直径2-4mm的盲孔,单次去重量控制在轴总质量的0.1%以内。对于重型轴系,可采用焊补配重法,需严格遵循ISO 10418标准控制焊接热输入量。
四、多级校正与复合验证 首次校正后,传动轴需进行二次平衡测试。若剩余不平衡量仍超过ISO 1940标准的G6.3等级,需启动复合校正模式。此时应结合频谱分析与阶次跟踪技术,区分出由轴承故障或联轴器偏心引起的次生振动。对于存在多阶不平衡的复杂工况,可采用时频域联合分析法,通过小波包分解提取特定频段的振动特征,最终生成包含3-5个校正点的优化方案。
五、环境参数校正与数据归档 在最终验证阶段,需模拟实际工况参数:调整环境温度至±5℃波动范围,加载模拟扭矩至额定值的80%,并保持30分钟热平衡。平衡精度验收需满足以下标准:振动烈度≤1.8mm/s,振幅≤0.12mm,且相位角重复性误差<±3°。完成校正后,应将轴号、校正日期、剩余不平衡量等数据录入MES系统,并生成包含三维矢量图、频谱对比曲线的电子报告存档。
技术延伸:对于高精度传动轴(如航空发动机附件传动轴),可引入激光干涉仪进行非接触式测量,其空间分辨率可达0.1μm。在复合校正中,建议采用遗传算法优化配重方案,通过设置最大迭代次数(如200次)与适应度函数阈值(如0.95),实现多目标平衡优化。此外,对存在裂纹扩展风险的轴系,应配合超声波探伤仪进行实时监测,确保校正过程的安全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