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ss
ss
新闻中心
News
-
-
上海申严平衡机有限公司

上海申严平衡机有限公司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申岢编辑部
  • 来源:上海申岢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  • 访问量:0

【概要描述】

上海申严平衡机有限公司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上海申岢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  • 访问量:0

精密旋转的艺术:上海动平衡技术如何支撑中国高端制造?

小到家用电机,大到高铁轮对,每一件旋转机械的核心秘密都藏在一台不起眼的设备里。动平衡机。

在上海宝山区罗新路905号,上海申严平衡机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一台SY-900微机测试系统。机器运转时,显示器上的数字精确跳动至0.001克·毫米级别。这种精度决定了旋转机械的振动幅度和使用寿命,从家用电器到航天发动机都不例外。

01 技术基石,上海申严的精密之道

走进上海申严平衡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随处可见标有“每一件零件都有检验记录”的质量看板。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技术企业,把“售后无维修”作为最高服务追求,在动平衡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。

申严的核心技术SY-900系列微机测试系统代表了行业突破。该系统不仅实现静平衡与动平衡功能互换,更在SY-900B型号上实现了自动停车与自动去重一体化操作。这种技术跨越使中国动平衡机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。

产品线覆盖双面立式平衡机、万向节传动平衡机、自驱动平衡机等八大系列。这些设备应用于风机、电机、内燃机领域,延伸至汽车、船舶、航空等高端制造业。

一套为某航天研究院定制的动平衡系统,能检测出相当于一粒芝麻重量万分之三的不平衡量。正是这种极致精度,支撑着中国旋转机械走向高端制造。

02 新锐力量,申岢动平衡机的崛起征程

在距离申严公司20公里的沪太路8787号,申岢动平衡机正书写着自己的技术传奇。2015年9月成立之初,这家年轻企业便创下“10天完成设计制造发货”的行业纪录。

2015年9月18日签下首个硬支撑动平衡机YYW-300订单时,没人预料到这个初创团队能在十天内完成从图纸到成品的全过程。同年11月,他们制造的YYQ-100制版胶辊专用动平衡机成功出口缅甸,开启国际化第一步。

技术突破接踵而至:

2015年10月:SK-780数显测试系统研发成功

2016年2月:触摸屏带键盘的CAS-602测试系统问世

2016年3月:为军工单位交付自驱动高速平衡机

2016年3月:首台十吨万向联轴器传动平衡机下线

最令业界瞩目的是2016年初承接的一项特殊任务。改造一台使用20年的硬支撑平衡机。申岢工程师们让老设备重获新生,证明了其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能力。

03 巅峰之作,高铁轮对的平衡艺术

2017年夏季,“复兴号”以350公里时速飞驰在京沪高铁。支撑这一速度的,是上海申克机械研发的轮对平衡机HS40US。这款设备解决了动车组轮对在超高转速下的平衡难题。

传统轮对平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齿轮箱带来的复杂旋转状态。申克创新采用多自由度HS振动测量系统,配合专门设计的齿轮箱夹具,将干扰因素彻底隔离。全数字计算机测量系统CAB920实现自动测量、停车、数据统计全流程智能化。

为保护价值昂贵的轮对轴颈,工程师研发出表面硬度和轴颈完全匹配的支承滚轮。特殊设计的有阻尼无间隙万向节,将驱动系统的不良振动阻隔在测量系统之外。

十年间,近50台申克轮对平衡机装备于中车集团各大制造基地。从长春客车到四方机车,从北京地铁到广州动车段,这些设备保障着中国每天数千列高铁的安全运行。

04 隐形冠军,德国技术的中国蜕变

很少有人知道,上海申克机械与德国精密制造有着百年渊源。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德资企业,前身是1881年创立于德国的卡尔申克股份公司,现隶属于德国杜尔集团。

2007年是转折点。上海申克首次中标动车组轮对项目,从此深度参与中国高铁建设。他们把德国平衡技术与中国高铁特性结合,开发出适应本土需求的产品体系。

2008年,申克将德国矿铸件材料技术引入中国。这种用天然矿石与树脂合成的材料,阻尼系数比传统铸铁高10倍,大幅提升平衡机测量精度。更革命性的是,它省去多道铸造工序,实现绿色生产。

在C919大飞机研制中,申克提供了所有部件的平衡解决方案。2017年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订战略协议,成为航空制造领域的优先供应商。

今天的上海申克已不仅是德国技术的执行者。其本土团队设计的电机平衡与诊断系统,反向出口欧美市场并获得德国总部认可,成为中国智造反哺全球的典型案例。

从上海申严的SY-900微电脑测试系统,到申岢动平衡机为军工单位特制的自驱动高速平衡机,再到上海申克支撑“复兴号”350公里时速的轮对平衡技术。这些上海企业的车间里藏着中国旋转机械的精密密码。

当中国高铁穿越山河,当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,当航天器冲破大气层,这些时刻背后都有上海动平衡技术的身影。它们虽不显眼,却支撑着中国制造向高精度、高可靠性迈进的每一步。

相关资讯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这是描述信息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